在市長與市場間游弋,馬拉松出路在哪兒
大家知道,國內辦馬拉松,往往是一把手工程。尤其是大量新辦賽事,沒有市長的強力支持,很難辦得成、辦得好。
那些已成名,辦過多年的賽事,局面可能稍微好點,但因為馬拉松涉及到太多的公共資源,光靠組委會、運營商的推動,是遠遠不夠的。
好的馬拉松,必然需要走市場化之路。在我們的辦賽體系下,涉及到一些公共資源的強勢部門,靠市場的力量推不動時,市長一句話,一切才會迎刃而解。
也就是說,馬拉松離不開市場,也離不開市長。當然理想局面是,市場主導,可當下在很多地方,市長要比市場管用。
于是,很多城市馬拉松的成色,就變成取決于領導了。遇到一個支持馬拉松的市長,賽事就能持續(xù)往上走。最擔心的還不是市長不過問,而是凌駕于市場之上,這樣的馬拉松,就相當“脆弱”了。
馬拉松江湖此前的《四不像,馬拉松IP打造任重而道遠》一文,特約撰稿胡平曾有感而發(fā),“由于地方黨政一把手更替頻繁,賽事運營缺乏連續(xù)性,運營公司話語權往往較弱,穩(wěn)定培育IP更是難上加難。”
起碼在現(xiàn)階段,大多數(shù)賽事還是需要一個支持馬拉松的市長。可是這里的支持,不是賽事能做主的。因為市長的熱心、熱情之下,經常會對賽事的市場化運營帶來“困擾”,運營商也只能打掉牙往肚子里咽,做好背鍋的角色。
這樣的現(xiàn)狀下,大家就只能在市長與市場間游弋,一點一點地建立起辦賽的市場化體系,尋找著一條能夠可持續(xù)性的高質量發(fā)展之路。
市場有多重要?
辦馬拉松不是用愛發(fā)電,大賽事幾千萬的支出,中小賽事幾百萬的費用,確保了這些,比賽才能落地。
放在前些年,作為主辦方的政府手頭寬裕,幾百萬乃至上千萬的財政支持,都是常見的。近幾年,在過緊日子的大背景下,這方面的費用大幅下滑,直至沒有。另一個大頭是贊助費,一方面看企業(yè)的財力,另一方面是意愿。
不少賽事在辦賽費用上開始捉襟見肘,而這兩年賽事又“沉浸”在不斷內卷中,使得市場的健康狀況堪憂。
馬拉松又是城市的臉面,主辦方往往高度重視,不斷地往賽事上“加戲”,至于是否符合市場,根本不重要。
馬拉松在不同人眼中,是完全不同的。可以是場大聚會,可以是個城市秀,歸根結底,它就是場比賽,應該遵循辦馬拉松的專業(yè)性來。
按照倒計時來推,在什么時間節(jié)點干什么,其實都是有章可循的。而且馬拉松涉及面又廣,一切都按部就班,便是個完善的市場。我們倒不是非要刻板地套,但大方向上不能有問題。
像報名啟動的時間點,大家發(fā)現(xiàn)沒,在這幾年成都馬和上馬先后大滿貫候選賽的錘煉下,很多賽事都有意識地跟國際接軌,與市場攜手,這是個好跡象。
最核心的,還是具有市場性的馬拉松,才更穩(wěn)定,更具可持續(xù)性,能夠最大限度地降低市長在其間的影響力和破壞力。
市長才是內核!
在一場馬拉松剛起步,品牌未形成時,市長的加持是舉足輕重的。
冠名贊助需要市長協(xié)調,公共資源的協(xié)調需要市長出面,尤其是一些中小城市,辦賽難度會大點,只有市長的強勢介入,一切才能有條不紊地推進。
真正懂馬拉松的市長并不多,他們大多依然按照自己的節(jié)奏去處理馬拉松的各類問題。市長又是大忙人,必然會導致馬拉松的一些決策拖而未決,影響了整個賽事的節(jié)奏。
有些市長,比較熱心,會有較多的點子、設想,在現(xiàn)有體系下,領導一席話,下面就的積極落實,這樣超市場的行為,很容易“好心辦壞事”。
再隨著市長任期更迭,城市馬拉松就會變來變去。所以,迄今為止,國內能夠打造成功的賽事IP,屈指可數(shù)。
我們有些城市的馬拉松,想起來就辦一下,不想辦就空兩年,市長的意圖往往左右著這種局面。
當然,市長也不是萬能的。比如某城市,市長很喜歡體育,希望各個區(qū)都辦馬拉松,大家積極響應,一時間煞是熱鬧。書記的興趣在其他地方,以封路擾民的名目,大剎馬拉松之風,最終一地雞毛。
還有場隔幾年辦一次的賽事,書記想辦,市長沒什么興趣。有些職能部門便獅子大開口,要費用,一度擱淺。有個背景是書記快要調走了,不然也不會這樣。這些充分表明,市長在辦馬拉松的過程中固然重要,但能形成市場體系,才會走得更穩(wěn)、更遠、更高。